女主弱智但惊悚氛围到位?利用“女性恐惧”大做文章的《门锁》,虽扯但有效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332   看图模式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记不清从啥时候开始,日常新闻里各类女性被害事件层出不穷,这就来了一部从选题到营销都紧密贴合的话题电影——《门锁》

这部由白百何、白客、范丞丞主演的惊悚片,在上映前,预售票房就遥遥领先。本周五(昨天)上映后,尽管是18:00才起片,但几个小时便收得4000万的单日票房,力压蝉联多日冠军的喜剧悬疑片《扬名立万》,以及同日上映的主旋律动作片《铁道英雄》。

可以预见的是,周末两天,《门锁》的票房还将继续走高。以出品过《京城81号》等惊悚片闻名的最大出品方恒业影业,这一次又要赚嗨。

点出品方的名绝非蜀黍拿了什么好处要给它做广告,而是要以此阐明《门锁》的出厂标签——尽管它从头到脚打着“关怀守护女性”的旗号,但从本质上,这就是一部惊悚类型明确的商业电影。

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围绕影片产生的两极评论:一部分人赞它的惊悚效果,另一部分人则表示始终无法很好代入。

两极声音其实并不矛盾,它们都来源于上文阐明的该片的“商业属性”——一部主打惊悚类型的商业片,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来制造惊悚效果;而会产生“代入感差”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它营造得过于努力,从而让很多内容失了逻辑失了真。

《门锁》翻拍自2018年的同名韩国电影,中国版的剧情非常简单:白百何饰演的方卉是一个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和现实中无数平凡的都市打工人一样,她干着一份普通的接线员工作,每天两点一线挤地铁上下班,时不时和工作中结交的唯一好友在便利店吃东西闲话家常。

简单平静生活的打破,来自某天夜里她疑似听到有人在一遍遍试她门锁的密码,企图开门……惊恐和不安由此而生,那个躲在暗处的邪恶分子,成了她生活最大的阴影,也是贯穿全片的悬疑惊悚来源。

而出现在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位位男性,小区保安、公司领导、宠物店医生、蛮横中介、疑似在偷窥的邻居,都成了她恐惧感投射的对象。

对该片略感兴趣或者略知一二的观众,大概会率先抛出三个疑问:

受私生活丑闻影响而沉寂多年的“票房女王”白百何,能不能在这部话题“大女主”惊悚片里,再次证明自己的演技与票房能力,重归主流电影圈?

中国翻拍版与韩国原版相比,孰高孰低?

影片的惊悚程度如何?会不会因“太恐怖”惹得女性观众退缩,又让男性观众感到被冒犯,两边都不讨好?

在看过电影后,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门锁》作为商业惊悚片,虽然不乏情节BUG(如女主和经济水平不相称的住宿条件、近乎弱智的逃命方法),以及类型捏合上的问题(最后的警匪追击段落比较突兀),但故事总体顺畅、情节也还算抓人,对情侣观众来说,尤其“友好”。

观影过程中,女生层出不穷的尖叫,和男生不间断的“卧槽”,可以直观反映出它的观赏效果,也可以直观看到约会男女们某些能借电影达成的目的。

影片节节走高的票房热度,大部分原因或许也来源于此。

对比同名韩版电影,中国版《门锁》做出了本土化的改写(针对一些大尺度内容),也有更明确的商业指向,强调直截了当的惊悚效果。

比起韩版更锐利的现实批判(根深蒂固的女性偏见),与黑暗人性的测探(残酷变态的凶手),中国版的《门锁》追求的目标,是用更通俗、更当下的方式娱乐更多的观众,并在压抑之后传达正向能量。

影片依靠的惊悚方式,主要来自具体情景的危机感,以及声画效果渲染。聚焦的是女性在心理上的未知恐惧,以及一些角色制造的压迫感。较韩版而言,在画面尺度上(直接的分尸之类),还是温和不少。

白百何也用恰如其分的演出,妥当诠释了一个缺乏主见、性格偏软弱,与当下流行的强势女性人设不搭边,也不算讨喜的女性形象。

比起韩版呈现一种绝望的女性生存状态(最后女主也没能解除恐惧,还是害怕床下有人),中国版最终更强调女主角从行动到性格的彻底转变和成长

借由这一形象的塑造,《门锁》还可以延展解读的,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潜在or明在的种种压迫感。

影片借由一个转喻意义非常具体的“空间-性别”处境,即:—个在大城市独居的单身女性,她的独属空间被非法入侵,导致她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安全都受到威胁,以此隐喻女性对自己身体和意志的独立自主支配权的丧失。

那些试图入侵方卉独居空间的非法闯入者:违规的黑中介、图谋不轨的上司、畸形暗恋的友人,被影片设置为惊悚和悬疑感的主要来源

他们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突破守护方卉安全的门锁?他们有何图谋,可能制造什么伤害?是电影让女主、也让观众心惊胆战的地方。

方卉的房间,以及一系列囚禁感强烈的空间(如轿车、电梯),成为恐怖感和压迫感最直接的助推。通过这些空间,塑造一系列典型性极强的恶人形象,强调潜伏在以方卉为代表的都市女性身边的,持续不断的恶意与危机,以及她们所遭受的身体折磨与精神压力。

一系列夸张又外露的惊悚设定,也对应了盘踞在女性现实生活中,具有结构性,但相对隐形、不太受大众关注的压迫力量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往往被默认为“好说话”,乃至“好欺负”的对象,从而受到诸多不公待遇。

在职场里,她们的专业性往往不被尊重,更容易被上位者视为潜在性资源,不时遭遇权力的骚扰与胁迫。

情感世界里,她们的善良与出于礼貌的温柔,也时常沦为被男性纠缠的“祸根”,她们也更容易成为极端情感关系里受害的一方。

这些在现实中均可能出现或存在的情况,让影片不止于“为了吓人而吓人”的空洞臆想。但也正是它一再强调的这些“现实基础”,又将它拉入很多人不能忍的逻辑黑洞——一方面说自己现实,另一方面片中人物特别是女主角的种种“弱智”行为,又让人感到十分不现实。

比如一个三十多岁的独居女性,在发现和意识到家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异常和不安全后,既不向外界的靠谱力量寻求帮助,且依然坚持每天独自回到那个让她毛骨悚然的家中;

比如小区保安和上司已经三番五次让她感觉到不自然和害怕,但她好像依然把他们当朋友or可以信任的人;

再比如女主从高档餐厅逃生,去往的不是热闹的人群,而是鬼都没有一个的货梯……

这一切为了推进情节、制造惊悚感而强行把主角推入的完全不合基本逻辑的情境,也大大折损了观众的认同和代入感。

更别提影片结尾,为了人物成长而强行让方卉挥着木棒痛打真凶,大喊:“你以为对我使用暴力,我就怕你吗?”的“反杀”情节……即使理解这是影片故意抛给观众的直白情绪宣泄爽点,也依然会对这突兀的情节、这句半书面半口语的台词感到无比尴尬。

以“现实主义”打底,对商业惊悚片来说,仿佛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享受话题营销带来的热度福利,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承受情节失真所引发的观众不适感。

《门锁》和那些胡编乱造、纯靠吓人赚快钱的廉价国产惊悚片相比,还是有明显区别和进步的。如果脱离现实,就把它做成一个强设定下完全架空的惊悚故事,众多逻辑上的bug也许就能被忽略了。不过这样一来,电影依存的商业基础,也将大打折扣。

越接近生活的东西,越难拍也越难被认可。但愿有一天,国产片里也能出现真正兼顾现实和商业,逻辑不再感人、不再需要依靠强设定也能达成的浑然天成的惊悚片。

332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