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曾赠输给德格娜,都是短片,女性视角不敌男性视角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1-29   浏览次数:336   看图模式

11月27日晚间,《导演请指教》第四期的下集在腾讯视频上线。这一期当中,进入到了第二轮的导演作品对决当中。方励组的德格娜导演带来《巴德玛》,郝蕾组的曾赠导演带来《明月的花园》。最终,曾赠不敌德格娜,遗憾出局。这两部短片作品,放在一处对比,也确实有可比之处。

我们先聊曾赠导演的《明月的花园》。我看完这部作品之后,最先的感受是,这样的青少年女性沉浸式叙事的作品,转换成文学作品,应该是散文的,抒情长诗的,对应到文学作品当中去,则应该是《城南旧事》那样的。为何《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就好评很多,曾赠类似的《明月的花园》就寡淡了很多了?

我个人觉得,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时长的问题。这种青少年女性内心状态的影视作品,需要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才行。短片的最不能忽略的特征,就是时长短,影迷们还没有沉浸进去,影片就需要赶紧出现自己的起承转合的叙事了,不然,就会让大家觉得寡淡。所以,10分钟的短片,较难展现这种少女内心内容。一部电影的时长,则可以让不少内容娓娓道来,补齐了很多可以带给影迷沉浸式体验的内容。

第二点,《城南旧事》用孩提视角,牵扯的都是时代内容,《明月的花园》缺少这种牵扯性,就显得单薄了。《城南旧事》里边,也是孩子看世界,但进入作品当中的,都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具备时代牵扯感的人和故事。人和时代,发现了非常有效的联系。曾赠的《明月的花园》就超离了时代,她也想找和思想、和哲学维度上的牵扯感,但最终找到的,不过是几个英文单词。直接靠英文单词找深刻度,就会单薄很多。

曾赠的《明月的花园》是非常典型的女性视角,青少年女性刚刚睁开性别意识之眼,打量世界。这个短片的最后,曾赠自己出镜,进行投篮动作,这是全片最好的地方。女性视角之下,容易关注爱情、健康、成长等命题,并且容易在这些命题当中形成圆形思考链儿。您可以说这种圆形思考和叙事是小家子气的,但也可以说她们是有弧度之美的。人生若想美感十足,必须要有这种弧度。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最不应该缺少的,便是女性视角。

然后聊方励组的德格娜导演带来的《巴德玛》。这个短片给我的第一观感,这哪是德格娜的女性导演叙事啊,分明就是方励带着自己的苍老视角的男性叙事嘛。与其说这部短片的核心情感是德格娜的,不如说,这就是方励自己的罢了。甚至于方励在去里边以“第三人”的方式客串了角色。这就是纯然的男性视角了。

方励这种男性视角之下,他通过短片作品,关注的是什么呢?动物界的生死,和艺术内容生态当中的消沉与新兴。这其实都是大概念,生死淘汰,艺术和民族历史等等,每一项拿出来都不小。男性视角喜欢谈这些大概念的东西。我们经常会说,男性视角之下的叙事,更打得开一些,能够从男女情爱上超脱出来,谈更为高级的内容。这当然是男性视角之下的文艺批评观念,是值得给问号的。

对于男性视角之下的叙事,谈大概念,当然没什么问题,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到底能够把这些大概念谈到多深刻。男性视角,更像是射线思维。这种思维,就要看深刻度了,而不是弧度美学了。方励的这部《巴德玛》,在这些大问题上的探讨,其实都是粗浅的,皮毛的,甚至于是无价值的。方励以往制片的一些作品,也大多是这种样子之下的简单情感贩卖。我们不妨认真聊一聊《巴德玛》的两个情感内核。

一个,是老牧民愿意让骆驼老死,而不是将它淘汰掉。这样的事情,我在农村见过太多了,不新鲜,且没有必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牲口养的久了,就是当家人一样了。拿这样的事情看生死,简单了。这种情感,放在叙事层级当中,还是中考生的水平。高考生,就应该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歌颂了。

另一个,是长调这个民间艺术可能面对消亡的问题。方励不仅制片过长调主题的作品,也制片过唢呐题材的,当时为了排片,好像还下跪了。那个唢呐题材的,也是失之于简单,思考深度太低,流于表面化叙事了。面对一种民间艺术的消亡,不仅仅是感慨啊、缅怀啊、怅然若失啊之类的简单情感才好。方励在长调和唢呐的影视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我们城里人到农村看一眼,立马感慨乡野的不再,简直如出一辙。看方励的这部《巴德玛》,两个情感内核都是正确的,但都不深刻,都是流于表面化的感慨。

男性视角之下的文艺创作,因为有线性思维的原动力,所以需要更为深刻,才能见功底。而大量的女性思维指导之下,则容易出现人性的弧度之美。因为我是男性,所以我更喜欢一些女性思维之下的作品,因为那种人生的弧度之美,是我没有的,想不到的。反倒是方励这种,觉得他像一个小儿科。(文/马庆云)435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