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影视盘点:流量的“入侵”,张艺兴突出个人、杨超越保持清醒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2-05   浏览次数:714   看图模式

转眼之间,2021年已经来到了12月份,眼看着一年的光景就要这么过去了。不过也是时候该盘点一下了,借着这篇文章跟大家唠唠影视界的那些事儿。

适合流量艺人的两类角色

说到今年的影视界,个人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流量的“入侵”。直白一点就是流量艺人参演影视剧,尽管这种事早已经司空见惯了,但在过去流量艺人参演的基本上都是偶像剧。

不过一部《扫黑风暴》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张艺兴不仅参演了,而且在剧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从题材上来说,《扫黑风暴》兼具了反腐倡廉和扫黑除恶,与《人民的名义》同属正片的范畴。在官宣张艺兴加盟之后,无疑引起了外界的骚动,很多人都在质疑张艺兴是否有能力胜任剧中的角色。

有人说这是对流量艺人的偏见,不否认的确有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流量艺人,但也不得不承认流量艺人的整体演技有待提高。对于流量艺人而言,不是不可以参演面向大众市场的影视作品,但前提是一定要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角色。客观而言,有两类角色是比较适合流量艺人的,与自身形象比较贴近的角色以及对演技要求比较低的小角色。

《上海堡垒》与《我是证人》

先来说“与自身形象比较贴近的角色”,以鹿晗为例好了,由其主演的影片《上海堡垒》可谓是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尤其是鹿晗本人,由于顶着个偶像艺人的造型去扮演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更是引来了全网的冷嘲热讽。

平心而论,鹿晗在《上海堡垒》中的失败不仅源于演技,还牵扯到了一个角色匹配度的问题。这就好比在《星辰大海》中,让年过四十的刘涛去扮演少女,根本就无法取信于观众。一旦取信不了观众,那么这个人物必然是立不住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较于《上海堡垒》,鹿晗在另一部影片《我是证人》中的表现就要出色很多,起码不会让观众觉着违和。这是因为鹿晗饰演的林冲,原本就是一身嘻哈装扮的滑板少年,形象上与鹿晗本人十分接近。尽管《我是证人》的评分只有6.3分,但却罕有人因为这部影片去批评鹿晗的演技,足见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是多么的重要。

《理想之城》的明智、杨超越的清醒

再来说“对演技要求比较低的小角色”,这里就以今年的另一部热播剧《理想之城》为例了,原因是杨超越参演了该剧。说实话不少人曾经为此看衰过《理想之城》,毕竟杨超越的演技现阶段还过于青涩,很难想象其能诠释好剧中的主要角色。

不曾想,杨超越在《理想之城》中只是一个女五号,货真价实的小配角。在个人看来,这既是《理想之城》的明智之举,也是杨超越个人的清醒。《理想之城》很清楚以杨超越的演技能演什么样的角色,要是为了博眼球而让杨超越出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无异于自毁口碑。同时杨超越也没有好高骛远,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把小配角演好。

不仅如此,事实也证明《理想之城》与杨超越的合作是成功的,《理想之城》的评分定格在7.5分。对比之下,开播之初评分一度高达8分以上的《扫黑风暴》,现在的评分掉到了7.2分。究其原因,张艺兴自然脱不了干系,某种程度上《扫黑风暴》可以称之为电视剧版的《上海堡垒》了。

《扫黑风暴》的漏洞百出

此时回顾有关《扫黑风暴》的槽点,绝大部分都与张艺兴饰演的林浩有关。举一个例子好了,林浩前一天刚在凤凰夜总会大闹了一场,第二天就又来暗中调查。林浩身为一名刑警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跑去找孙兴对质这一点合不合理暂且不论,单说暗中调查的事情,为什么连最基本的乔装都没有做呢?

最为离谱的是,除了江疏影扮演的黄希认出了林浩,凤凰夜总会的其他人皆是一副不认识林浩的样子。类似的剧情BUG在《扫黑风暴》中层出不穷,其中一些甚至在网上成为了热门话题,这也是《扫黑风暴》评分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

先演员后剧本

可能有人会说了,剧情BUG是编剧的锅,跟张艺兴有什么关系?

说到这一点,个人也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在《扫黑风暴》中有关张艺兴的剧情总是那么不靠谱呢?

实际上抛开有关张艺兴的剧情不谈,其他剧情不论精彩与否,大体上都是合乎逻辑的。关于这件事,想起了王耀庆的一段采访,王耀庆在采访中提到了大陆很多影视剧比较“有意思”。一部戏不是在敲定剧本之后再去挑选适合的演员,反而是先研究把哪些演员凑在一起拍戏能够赚钱。等到演员定下来了,接着根据演员的特点去修改剧本,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先偶像后演员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要根据演员的特点去修改剧本?难道演员就不能按照原剧本去表演吗?

道理很简单,某些演员,其的第一身份是偶像。偶像最重要的是形象,当一部戏与自身的形象发生冲突时,偶像宁可不拍戏也要维持形象。因此当某部戏一定想要某位偶像出演时,那么就只能修改剧本了,这就是当下影视界的现实。在《导演请指教》中,钱宁黄执导的短片《奥斯卡最佳短片》也提及了这一点,黄明昊饰演的演员为了满足的愿望而擅自修改了剧本。

回头再来看《扫黑风暴》中的林浩,越想越像为张艺兴量身定制的。同样的编剧在同一部戏里,为什么水准会忽高忽低,而且是在同一个角色上有规律的降智。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刻意为之,目的自是不言而喻了。为了凸显林浩这个角色,继而展现张艺兴个人,哪怕是牺牲剧情的合理性也在所不惜。

打压不同的声音

当然了,那些影视剧的制作方以及流量艺人们之所以敢如此操作,必然是有了应对批评之声的对策。不知道从时候开始,艺人们越来越说不得了,也批评不得了。但凡有人站出来说一个“不”字,那么就会被扣上诸如黑子、喷子、营销号之类的“帽子”,利用控评等手段压制不同的声音。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康熙王朝》中的一个桥段,周培公在科考时的文章极为出色,只因忘了避讳康熙的名讳而被赶出了考场。如今的艺人们俨然是要比肩封建帝王了,名字不能随便提,提了就一定要夸奖。不仅如此,包括艺人们的作品也不能随意评价,稍不注意用词就会变成“收钱来黑”。

结语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风气在近期愈发肆意了,甚至为了维护劣迹艺人公然咆哮社会公义、在网上围攻官媒、信息“轰炸”表达观点的网友。如果放纵这种风气的蔓延,对于国产影视剧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因为关于影视剧好与坏的话语权会全然掌握在制作方、流量艺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利益团体手中。到时候即便影院里全是《上海堡垒》这种片子,观众也不得不买单了,因为选择权已经被剥夺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624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