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的《东北虎》在追求什么?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1-22   浏览次数:60   看图模式

前几天,耿军执导,马丽、章宇、张志勇等主演的影片《东北虎》上映,这部影片曾在2017年入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电影项目。去年,入围了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并一举摘得金爵奖最佳影片。

和大多数现实题材的文艺片类似,影片展现的是特定地区普通人的生活,聚焦于婚姻的裂痕、信任的坍塌以及物欲支配下的人情冷暖。

现实题材,是个有意思的定义,因为现实确实有可能无限精彩,也可能无比糟糕,而“悲剧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更加发人深省”,所以目前的似乎现阶段更多人选择了后者。

下沉式的结局、荒芜边远不发达的乡村、婚外情、还不完的债款、疏远的人际关系、怎么活还是得活的人......加上一些贴合主题象征性的物件或是隐喻性的动物,半文艺半个人风格的表达,可能还伴随一些咖位较大的主演,一方面让演技得到保障,一方面方便打开可能的电影院线市场。

于是参加影展、交流,拍得好确实也没法从标准上挑大刺,争一争奖,提名了、或者获奖了,再走一波院线,让更多人看见它们。

现阶段和未来的现实题材,在追求什么?要追求什么?

以上的个人想法并不针对《东北虎》,也不针对某部特定的影片,电影类型的融合或许并不意味着相似特征的减退,而又很难定义当相似特征达到一种量的积累后会不会又走向一种标签化。

《东北虎》个人观感一般,有很喜欢的地方也有想吐槽的地方,不建议前去电影院娱乐放松的小伙伴们观看,不建议奔着主演想看爱情喜剧的小伙伴们观看。

当徐东和美玲的感情出现隐瞒与裂痕时,有三场和“吃”有关的戏,第一场是美玲吃徐东带回来的榴莲,第二场是影片后半段美玲过生日时给自己和徐东准备的生日宴,第三场是加上小薇的修罗场餐厅戏。

马经理本也是个体面人,前些年小项目多、干得也不错,带着大家一起风光,却在这次大项目上翻车,赔出了老底。就连喊要债公司的人帮忙也家徒四壁,没有拿得出台面的东西,然而求人办事一定得好招待,只好把徐东送来的狼狗炖了,供有求之人吃一顿好的。

徐东知道爱犬被如此对待,必然不给马经理好脸色,二人“不跪不相识”,后来竟从仇人变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当一个人的生活一筹莫展、寡淡、无聊而虚伪,他看到了一个比自己还愤怒地被逼上了绝路的人,竟然生出一种同情或者是共鸣——内心潜在的不平让他们成了兄弟。

徐东还有一个兄弟——自称为诗人的“精神病”,马千里有一个前员工——不同于常人的小二。

滞销的个人诗集,和卖红薯的一起站在大街上卖,用喇叭推销,好笑的背后却是难解的忧伤:当下难觅难保,诗和远方更是可遇不可求。

小二再再出现时,卖着梯子,脸被冻得通红,令人有些心酸。鹤岗的小餐馆里,各种各样的人,过着相似却不同的生活,飞到饭桌上的鞋子,就好像生活里的坎儿,有人依然愤怒不平,就是袭击人的工具;有人过去了或者看淡了,就是笑话。

所以这些和“东北虎”有什么关系呢?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在鹤岗,属于东北。影片中多次展现了动物园里的东北虎现状,它们失去了虎性,孤独又慵懒,游客看着它们,它们看着游人。导演很喜欢东北虎,也曾在动物园里拍摄了40分钟的东北虎,拍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人与它们之间的共同性。

在动物园里,其实很难说究竟是人看动物,还是动物看人,于是互相观察,就诞生了一种奇妙的相似联想。

诗人独自游园时提到动物园里的老虎是九岁,而男主角徐东的人生转折点也正在他19岁的那一年,那一年母亲告诉他未来的生活会更好,就像老虎来到动物园会被保护,好像有着更好的未来一样,但实际是被慢慢磨平了棱角,消隐了激情、热情甚至是爱。

《东北虎》在原本相对比较苦闷和下沉式的现实题材故事中加入了独具导演风格的幽默,诗人和小二的加入看似无厘头,实则增添了不少引申的意趣,尝试打破却未完全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也让影片比较灵活。以诙谐的形式处理煎熬的生活,也许也是一种乐观。

本文由洛语树电影原创,欢迎关注~173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