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的惯性思维与资本推动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1-26   浏览次数:938   看图模式

喜欢看电影的人们大多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一个知名电影演员饰演正面角色出名了,在后续的电影中仍然会饰演正面角色,甚至职业身份都不会变,只是人物的姓名变了而已,情节大体差不多。饰演反面角色的人物也是如此,大多会在电影中饰演类似的角色,让人一猜就知道他们是谁。也就是说,他们被打上了一定的角色标签,具备了很高的辨识度。那么,如此推断,是不是资本推动了他们的角色塑造活动,进而影响了剧作家的创作?

应该是的。电影靠投资才能拍摄,就是小成本电影仍然要靠投资才能开机拍摄。而资本介入电影拍摄之后,会对电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早期煤老板投资,随便介绍女演员的事还让人们记忆犹新,当然会安排自己的人演主角了,或者成为主角身边的配角。到了现在,早就成了流量明星演戏那一套了,资本要在流量明星身上砸钱,让他们撑起整个票房。有了流量明星的加盟,电影的流量也就上去了。有直接靠流量堆积起来电影,只是靠粉丝就能保证电影几亿的票房,算是粉丝经济运营比较成功的案例了。流量明星要设立人设,而这些人设又是他们演电影的时候必须要参考的,以免饰演的角色性格和他们平时设立的人设相互矛盾,让粉丝接受不了,也就不能保证电影票房的流量收入了。于是,很多流量明星演电影的时候饰演了正面角色,而且电影大卖,流量明星的名气也就更加火爆,甚至已经深入人心,在人们心里打上了一定的标签或烙印,让人们以为他们就是那个样子的角色。在后续的电影拍摄中,投资方会综合考虑流量明星们的标签效应,给他们设计一些和以前角色差别不大的角色形象,以此维持他们演戏的形象,不至于大差大离,让观众共产生疏离感。其实,还是要保证票房流量,而不敢大动手脚,也不敢有什么创新。

影片的流量数据被纳入大数据分析之后,流量明星就被大数据贴了标签,贴成了一定角色特征的人物,而且他们饰演角色之后,会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饰演类似角色的时候能够借助以前积攒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演技,甚至能达到自我成长直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或许,演戏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比起在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学习要实在得多。在如此的数据支撑之下,投资者总是要尊重大数据分析的,会看到大数据给流量明星和粉丝的标签化分类,也会看到各种粉丝喜欢的流量明星人设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当然不能大动这种关系了,而是要保持流量明星的优势特征。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演戏出名了,投资者就会找到他,让他接戏,饰演和以前角色类似的角色,以此维持稳定的流量输入。于是,很多明星都成了固定的角色,不会成为正反角色互换的老戏骨,也不会成为和自己人设相差太多的角色,而是固化了角色的身份特征,当然也就只能在某个角色身上下功夫了。说白了就是,他们大多演了一类角色,而不是演了多种类型的角色。

明星饰演的角色被定位以后,剧作家也就不会给他们安排变动性太大的角色了。而剧作家的创作也受到了资本的干预,不然写出的剧本卖不出去,岂不是白忙活一场?投资方认定了大数据的支撑作用,要剧作家根据大数据分析,看清流量明星和粉丝的标签效应,以此来确定人物角色,还要顾及观众们的认知限度,关注群体心理认同,还不能触碰意识形态的红线。如此一来,剧作家的创作就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只能弄一些被资本允许的题材来创作,也只能依照大数据分析来写作。于是,很多电影就出现了雷同的现象,演的事情大多都是开始的时候很坏,经过主角的努力,到最后一定是大团圆的结局,而不会有什么坏人战胜好人的结局。当然,事实上,坏人一直都存在,并不会被消灭干净。不然,就没有犯罪的事情发生了,也就不会有战争产生了。那么,电影属于艺术产品,应该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剧作家只能专注于高于生活的那一部分,要让电影实现结尾的大团圆,就是弄一个开放式结尾也是很难的,有的还弄一个彩蛋来说明一些开放性的思路,其实已经大团圆了,就不必要画蛇添足了,所谓的彩蛋,也只是抻着观众,让观众看完演员表和听完片尾曲,照样是为了大数据统计的流量着想。而剧作家创作电影的时候,早就给角色贴上了某种性格标签,也要为被贴了兴趣标签的观众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情节,投其所好,以此吸引流量,获得票房的高收入。那么,长此以往,剧作家就会保持一定的惯性思维,要给演员贴上兴趣标签,要迎合观众,还要顾及资本方随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当然还要顾及意识形态的红线,顾及观众的可接受程度。如此一来,剧作家就会被大数据绑架,被投资方绑架,却浑然不觉,或者已经自觉,但是无力反抗。

资本支配影视业就是如此,实际上资本控制的大数据已经支配了影视业的发展,从给演员和观众贴兴趣标签,到剧作家创作出很多雷同剧情的电影来看,大多都是被资本裹挟,走了好莱坞电影的套路,大制作不少,流量明星不少,情节离奇曲折,吸引人,最后来个大团圆。观众看多了,也就那个样子,没什么兴趣了。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看电影不多,也就从了流俗,买票去看了。

或许,剧作家应该突破惯性思维,创作一些遵从自己内心想法的电影,在国际上获个奖什么的,还对得住自己的创作。不然,只是赚钱,用惯性思维逻辑创作,就不免流为末等。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道理,赚了钱就是成功,还想什么艺术和获奖呢?挣钱就是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和劳动,至于突破和创新以及获奖,就只能是捎带脚的事了,或者根本不去考虑。而创作出一部真正有艺术水平的好电影,绝对不是捎带脚的事,也不是投资上去了就一定能行的,需要剧作家认真创作,需要导演认真导演,也需要演员突破自己形象,认真演出。而这些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剧作家依照惯性思维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消失殆尽了。4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