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最野的导演,弄哭了全球的观众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2-08   浏览次数:93   看图模式

最近网飞出了一部不得了的传记片,改编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导演北野武的真实经历——《浅草小子》。

片名取自北野武撰写的自传式小说,书中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他成为电影导演之前,在东京浅草当谐星学徒的经历。

影片中的大部分情节,还原了小说内容。

看过北野武青年时期的成名过程,你就会明白这位“岛国最野的导演”,浑身上下的幽默细胞到底从何而来。

故事里说的“浅草”,指的是东京以浅草寺为中心的一片老城区,也是东京最具代表性的娱乐街区,经常会偶遇文艺圈人士。

北野武一直认为,自己继承了祖母说书艺人的“血脉”,大学退学后,他做梦都想“去浅草当一名艺人(谐星)”。

日后成就他的“万恶之源”,就是这家名叫“法兰西座”的脱衣舞剧场。

这里除了主业脱衣舞表演,节目间隙还会穿插搞笑表演。

剧场老板深见千三郎的短剧就颇受欢迎,认识他的人都尊称他为“师父”。

主角阿武就从法兰西座的电梯员做起,靠着日复一日的观摩学习,终于引起了师父的注意。

只不过一开始,师父嫌弃他没有才艺,只肯在搭乘电梯时,给他示范踢踏舞的动作。

没想到从那天起,阿武就跟自己较劲,一闲下来就不停练习,把鞋底都磨穿了。

师父看到了他拜师学艺的决心,正式把他收为徒弟。

在学艺过程中,阿武发现师父身上有很多特立独行的特质。

尽管在舞台上经常装傻充愣,但他私下里总是精心打扮,教育阿武要打扮成“三天没吃饭别人也看不出来”的效果,毕竟人靠衣装。

刚开始表演时,阿武经常露怯,滑稽窘迫的样子偶尔也能逗笑观众。

但师父却会“跳戏”警告观众,这样的捧杀只会害了自己的徒弟。

下班后的私人时间,师父总是言传身教地告诉阿武,谐星平时也要记得抖包袱,这样在舞台上才会更加游刃有余。

从这里能看出,师父是个有追求的艺术家。

阿武虽然无法当场消化那些大道理,但好在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徒弟,终于有一天他忽然就开窍了。

有次跟剧场的编剧聊天时,阿武得知师父年轻时在军需工厂出过生产事故,左手因此落下了残疾,现在才会用绷带掩饰。

听完这事儿,阿武就灵机一动,一本正经地问师父——您的左手……我听说当年是因为肚子太饿就自己吃掉了,是吧?

顿时空气一片凝固,编剧在旁边吓得脸色发白。

没想到,师父立刻接住了这个搞笑包袱,师徒俩随即即兴来了一段——

“你以为我是章鱼吗,你个混账!再饿也不会吃自己的手啊。”

“说的也是哈,这手游泳肯定不方便吧,一直往左偏。”

“那可不,怎么游最后都会画个圈回到原地哈……烦死了,你个混蛋!”

就这样,阿武继承了师父的表演风格,在剧场越来越上道,他的名字也终于被写在了剧场节目单上。

然而,那个时期的剧场早已过了鼎盛时期。

电视拉走了大批剧场客人,剩下的熟客都是冲着脱衣舞表演去的。

阿武还没达到人生巅峰,就一眼看到了落寞的职场结局。

剧场里的女舞者也看不起他这个“打杂的”,每天对他发泄负能量。

就在这时,从剧场辞职的兼子二郎找到他,希望组成漫才(日本相声)搭档,上电视、赚大钱、买豪车、住豪宅。

当时阿武没有同意,但之后他开始留意漫才的市场潜力,才下定决心向师父请辞。

师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认为那种三流东西根本算不上艺术,这是在昧着良心赚钱。

年轻气盛的阿武,则故意戳师父的痛处,说剧场的生意越来越差,在这里早晚都要饿死。

师徒俩当场闹掰,不欢而散。

之后,阿武和搭档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谐星组合,火到连小孩子都知道他的经典笑料。

而师父这边的日子,过得却十分艰难,不得不卖掉剧场,去工厂打工贴补家用。

更心痛的是,师母在这期间去做陪酒女,不幸劳累过度去世了。

不过,阿武并非六亲不认的白眼狼。

走红之后,他就带着刚拿到的奖金,回到了浅草来孝敬师父。

当晚,师徒俩去了以前经常光顾的餐馆,在酒足饭饱之后,给在场的食客奉献了一出即兴表演,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两人分别后,师父回到家对着妻子的照片自言自语,感叹自己当年果然没看错人,阿武果然出人头地了。

谁都没有想到,那晚师父没熄灭烟头就昏睡过去,死于火灾意外……

阿武和师兄一起料理后事的时候,才得知当年自己请辞前,师兄就曾劝说师父卖掉剧场,转向电视节目。

师父当时严厉反对——“这里关了的话,阿武要怎么办啊?谁来照顾他啊?那个笨蛋可是个天才!”

这个真相让阿武追悔莫及,后悔当初对师父说的那些气话。

然而对着师父的遗像,他并没有痛哭流涕,反而谨遵师父当年的教诲,抖了一个让人爆笑又泪奔的包袱——

“师父你怎么这么心急呢?反正人死了都会有人来烧的啊,哪有你这样自己点火的?刚刚火葬场联系我,说你已经被烧了一半了,所以这次火葬只收半价。真是赚了啊!”

影片结尾,时间跳转到21世纪,老年北野武出现在浅草街头,像是闯入梦境一般,回到了当初效力的法兰西座。

他见到了售票的和蔼大妈,碎碎念的舞女,战战兢兢的编剧,以及舞台上怒怼观众的师父,一下子变回了当初的“浅草小子”……

整体来说,这部影片保留了北野武在自传式小说里的叙事方式,前面不停抖笑料,憋到最后环节,祭出一个催泪炸弹。

尽管匠气十足,但大家还是会被其中的细腻情感所打动。

北野武日后成为殿堂级的电影导演、年轻人的偶像,与师父的教诲密切相关。

翻遍岛国娱乐圈,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北野武这样,人到古稀之年还不断输出的“梗王”。

可以说,北野武每次露面都能吸睛的秘诀,就在于他总能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爆出大实话。

他在青年时期的经历,其实与当下很多人一样,经历过迷茫与无奈。

60年代末,他曾经加入学生运动,跟着同学们一起浩浩荡荡地为自由呐喊,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立场。

这波热潮过后,北野武猝不及防地发现,那些愤青同学竟然一个个地抛弃了所谓的潇洒。

他们要么去当了公务员,要么继承了家族产业,唯独自己没学历、没工作,无业游民一枚。

这下才恍然大悟,世间竟然有这么一帮“把保底牌藏在口袋里的家伙”。

来浅草学艺既是他的梦想,也包含了他的不甘——大学辍学去当谐星没什么好可惜的,毕业后什么都不干才叫真正的可惜。

这种因为缺乏人生规划造成的迷茫,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经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任由内心的热情爆发出来。

电影里有这么一个情节,阿武和搭档参加电视节目,彩排时被现场导演要求去掉那些“电视台不让播的”梗。

这个要求相当于让他们阉割掉组合的特色,两个人在后台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任何可以替代的方案。

上台前,阿武一边跳踢踏舞,一边回想过去师父的教诲“不要被观众嘲笑,而是要逗笑观众”。

最终他铁了心,死活就是不改词。

就是这份坚持,让他们迅速获得观众的肯定。

试想一下,若阿武选择了向电视妥协,或许观众多了一个喜欢的明星,但他自己却失去了自己的底线,“浅草小子”最终会变成不值一提的时代过客。

这样坚持原则的艺术家,谁会不喜欢呢?

142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