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热播剧《功勋》中屠呦呦扮演者周迅:追逐科学和真理的人,永远不会老!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0-19   浏览次数:375   看图模式

9月27日,热播剧《功勋》开播翌日,沪上晴空万里,上海某高层建筑里,视野一片广阔。见到周迅,她说:“今天,我们坐在这儿,看着周围的这一切,都是‘伟大的人类’创造的。那些‘功勋’,年轻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后来会成为功勋,他们只是埋头钻研自己的专业,心中有大爱,但这种忠诚、坚定、执着、朴实的力量无穷。”

剧中,周迅饰演的屠呦呦,戴着棕框眼镜,一脸专注,一腔赤诚,一心为民。在片花里,她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地说:“只要研制出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科学研究就不该有禁区”“我认为科学只讲究实事求是,不该论资排辈”……

专注,当周迅遇见想象中的屠老

“小平姐在电话里说,小迅你在干吗呢?我说,在家呢。小平姐又说,我和晓龙导演想邀请你演屠呦呦。我特别开心。我还多问了一句,她戴不戴眼镜?她说,戴啊。”

就这样,她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角色。周迅坦言,“屠呦呦”是她从艺30年来遇见的距离自己最遥远的一个角色,毕竟她的生活其实离科学研究这件事很远。“很兴奋,同时又紧张。但我觉得这是个好的状态,因为有挑战有热情。屠呦呦老师是诺奖获得者,诺贝尔奖120年历史上,全球一共才有57位女性得主。你会被这个角色激发,调动浑身的能量……”

周迅感叹前期准备最幸运的是因为一些朋友的帮助,“我拜访了屠呦呦老师,还去了她工作的研究所。”

剧中屠呦呦和同事们一起翻阅典籍,寻找抗疟新药

而屠呦呦的先生李廷钊就在一旁照顾大家。“李廷钊老师给我们拿水果、分吃的,跟我们回忆获诺贝尔奖前后的一些故事。他的性格跟剧本里写的是一样的……整个过程,我也能感到,他作为另一半,给了屠呦呦老师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

“我觉得他们是‘伟大的人类’。屠呦呦老师家非常朴素,她也很直接,对先生直呼全名,所以戏里面,我们也是这样。她也很专注,绝不浪费时间——我不管你来的是谁,反正你要见我,我就给你讲青蒿素、讲专业的事,她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科研上。”这次拜访给了周迅在塑造人物上很重要的帮助。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性格独特,也和她的想象吻合。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在她身上显得如此真实具体。

《功勋》总导演、《屠呦呦的礼物》单元导演郑晓龙,同样觉得屠呦呦个性十足。“我们跟她周围人接触,发现她对人际关系比较冷淡,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她的关注点只在工作上,我们采访她的同事,问及屠呦呦的爱好,比如,喜欢唱歌吗?跳舞吗?打毛衣吗?看电影吗?……她们都摇头,没有。那她喜欢什么?喜欢做实验!”

真实,以平凡之心解锁非凡功勋

剧中屠呦呦正在专注做青蒿素实验

郑晓龙透露,“关于功勋人物演员的选择,广电总局确定了四个标准:第一德艺双馨,第二形神兼备,第三演技高超,第四要功勋本人同意。不看影视剧的屠呦呦起初并不知周迅何许人也,是她的女儿给母亲‘普及’了周迅,觉得周迅演最合适,屠呦呦便说,那就周迅。而周迅对扮演屠呦呦的创作欲望特别强烈,连剧本都没看就同意下来。”

编剧王小平认为,周迅最终的演绎“出乎意料地好”,甚至主创们在看完成片后会想,如果当初没选周迅,会不会造成一个极大的遗憾。王小平说,周迅进入剧组后仿佛变成了屠呦呦,包括走路,步伐很大,还突然驼背了,书包永远在手腕上挎着不背着。这是她大量研究屠呦呦影像资料后揣摩出的细节,“这个人有点‘灵魂出窍’了”。

“自始至终,屠呦呦老师对我们最大的要求、是她反复强调的,便是‘真实’二字,别刻意拔高,也别丢了集体的努力。”郑晓龙说,“真实”不仅是原型人物对剧本的底线要求,也是一部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高线。

剧中屠呦呦在疫区治疗病人

还有一场戏,是身患疟疾的海南小女孩不幸病逝,屠呦呦来到小女孩曾经住的病床前,看着空空的病床和掉在地上的鸡蛋花,她万分煎熬与内疚。

“在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了屠呦呦老师的大爱,她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她的大女儿跟这个小女孩年龄差不多,肯定有一些感同身受的情感代入,非常揪心。而且剧中的这朵鸡蛋花,是编剧小平姐特意从海南弄回来作为情景道具的,剧组希望能用更多真实的细节去呈现这个故事,把观众带到那个相应的情绪里。”

整个剧组都在雕刻细节,周迅回忆“导演曾和我们讨论过,要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首先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剧的质量和这些细节关系密切。”在拍摄过程中,为追求真实性,主创团队多次赶赴浙江宁波、海南陵水等地调研取材,并精心制作还原青蒿素研究的大量实验仪器,而周迅也化身“细节控”,以人之常情通往观众内心的柔软地,这是她希望达到的目标。

很多拍摄的表演细节,周迅坦承,她已经有些模糊了。“我没特别思索过,我在人物挖掘和人物处理上,到底采用哪种方式,但我一直像有根天线似的,在接收信息。有时,哪怕此时突然出现的一片云,它变换姿势的样子,都有可能启发我……”

成长,饮水思源顺其自然

从1991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古墓荒斋》算起,周迅已经从艺30年,虽然塑造过许多经典角色,各种奖拿到手软,但她没有去刻意总结。思索了好一会儿,她告诉记者,也许她最大的特点是“比较一根筋”,她的幸运在于很早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并一直在做。“我喜欢这个东西,它让我愉快,比如说,演戏让我快乐,我就去研究它。其他的事,我可能就不大在乎。”

对周迅来说,表演的一切都是潜在的累积。“你过往的一切,包括你的感受,都是学习,你生活中所经历的伤痛或者快乐,可能很难去捋出来,但即使是发呆也很有意义。我喜欢发呆,发呆的时候会觉得是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周迅的“一根筋”,并不会把自己“绷得太紧”,而是“可以伸缩自如的”。

谈及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成功,周迅的观点是,“无论男女,首先要看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你要先对自己的需求足够了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你还不了解的时候不必急,很多事情要慢慢来。”

采访中,周迅说最欣赏父亲从小给她的八个字——顺其自然,饮水思源。“我的人生也是围绕这八个字展开的。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希望自己越活越明白,但这是不可能的,你每个年龄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

当周迅面临压力或者感觉卡住的时候,她会运动、旅行或者跟朋友倾诉。“但无论你用哪种方式,你得先把心打开,去接受新事物,否则,你轴在一件事上,去哪里、干什么都没用。”

在周迅看来,成长之路很简单——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对你热爱的事情,倾注你最大的热情,同时,以善心对待所有人。她相信一些古老的智慧,她会准备一个本本,专门记下一些有意义的话。“大家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去找找对自己有用的话。每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会觉得很有帮助。”

采访的最后,周迅用《屠呦呦的礼物》单元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和对读者的祝福,“追逐科学和真理的人,永远不会老!”524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